热门多城同创文章推荐

主页 > 多城同创 > INTRODUCE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精选5篇)

2016-12-24 18:34 作者:创卫网 来源:创卫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泰宁县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福建省泰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纪实。小关创建园林镇专题片解说词。创建园林城市宣传片解说词:长河公园建设简介。创省级园林县城汇报专题片解说词。花红柳绿满城香——眉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纪实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精选5篇)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1
 
泰宁县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建设生态家园 打造宜居城市
——福建省泰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纪实
    (解说)泰宁,碧水丹山,钟灵毓秀。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 、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泰宁县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定位,坚持把城区当景区建设,突出“显山现水透绿”风格,以自然山体、自然水体作为永久的绿色空间,现已基本形成以“三河六岸”为骨架,“点、线、面”相结合,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明显的“三溪蜿蜒、城景共生”的山水生态景观格局。
   ( 走底字幕) 泰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县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辖2镇7乡,11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3万。
      城区规划面积3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7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主干道绿化带达标率为100%;
    “十五”期间,泰宁城建投入5.46亿元,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拥有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38.55公顷,绿地率36.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8.1平方米。
统筹谋划 齐创共建
    创建园林县城,建绿色生态家园,是泰宁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市民不懈追求的利民工程。近年来,泰宁县把园林绿化作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做到长远有规划、每年有计划,以签订责任状、划定责管区、列入年度考评等形式,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创建过程中,泰宁县坚持统筹规划,着力构建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将园林绿化纳入法制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法规制度,先后出台了《泰宁县城区“绿线”管理办
法》、《泰宁县城市园林管理暂行规定》,调整充实城建监察大队,全力抓好园林绿化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杜绝了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发生。
     播种绿色希望、收获幸福果实。每年植树节泰宁县都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绿化活动,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县领导率先垂范,每年都带领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全面推行义务植树登记卡管理制度,公民履行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7.05%。近三年,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96万株,按法定义务植树人数计算年人均4株,成活率达92.3%。200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泰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科学规划 特色鲜明
 
       在创建园林县城工作中,泰宁县始终把握创建目标,结合实际,突出旅游城特色,以规划为先导,委托华东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委托福建省凯乐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新的《泰宁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专家评审和县政府批准,纳入了泰宁城市总体规划,并逐步实施。同时,构建了创建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程、支持政策、体制机制等创建工作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合力。
         为创建特色鲜明的园林县城,泰宁县把单位绿化达标情况与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评审相挂钩,广泛开展争创“园林单位”、“花园式单位”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社会绿化氛围。同时,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积极实施拆墙透绿改造,内外绿化、立体绿化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单位绿化空间。目前,全县具备绿化条件的单位庭院共64个,达到“省级园林单位”标准的有12个,占单位总数的18.8%。
         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的绿化血脉。在城市街道绿化中,泰宁县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绿化更新与改造结合,精心规划道路绿化,科学选择行道树种,突出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独特性,做到建一条,绿一线,美一路,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树、一路一景的园林风格。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城区现有主次干道15条,长度12.8公里,绿化覆盖面积达9.03公顷,绿化普及率100%。与此同时,泰宁县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发展私有、股份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绿地,形成了社会自建和群专结合的生产绿
地格局,苗木生产和绿化使用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全县苗圃绿地总面积达10.88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2.72%;城区常用绿化乡土树种有41种,引种、培育和生产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绿化苗木的使用率和成活率。
         居住小区绿化加快发展。近三年,城区新建金乾小区、松光花园居住小区2个,均已达到“省级园林小区”标准,其占地总面积共8.45公顷,已绿化面积达3.11公顷,平均绿地率达36.8%。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在各小区引进物业管理,并广泛开展“共建和谐社区”、争创“园林小区”等活动,加强社区园林绿化责任管护,走出一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园林绿化建设的新路子。
          泰宁城区现有各类国家三级古树名木16株,主要树种有香樟、桂花、银杏、朴树、重阳木等,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没有发生破坏古树名木的事件。全县范围内登记在册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6种3906株,林业、园林等专业部门不定期派人对古树名木进行跟踪观察,加强日常养护和复壮管理,指导周围居民养成保护古树名木的习惯,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绿色家园 文明和谐
        为建设最佳的人居生态县,泰宁县按照“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坚持显山露水原则,以建精品为核心,不断扩展城区公共绿地规模,近几年来,共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渥丹园、三涧园、明霞园等12个公园和街头绿地3个,总面积30.29公顷,公园绿化面积28.48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94%;在公园绿地的建设定位方面,结合山区地形特点,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以湖光山色、植被景观为特色,辅以园林建筑小品,形成了集观赏、休闲、健身、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绿地景观千秋各异的靓丽风景。
       千年古镇添胜景,灵秀泰宁焕新颜。沿着环城大道,来到状元文化广场,浓浓绿意扑面而来。岸上垂柳依依,绿草遍地,浓荫下,人们悠闲地散步流连,不时荡漾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华灯初上,漫步在状元街,琳琅满目的商店夜市热闹非凡,霓虹灯下不时传来悦耳的音乐声,一对对情侣幸福地手挽着手,脸上写满了甜蜜。渥丹园是拆除沿河建筑而建的街头公园,它小巧艳丽,结构新颖。园内栽种了大量的可净化空气的乔灌木等各种植物近百种,成为市民和游客心中的天然氧吧,丰厚的自然人文
         景观,与现代化的城市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忘返。近年来,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泰宁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市政功能,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了市容街景改造、违法建筑拆除、市政设施完善、夜景工程升级、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秩序整顿、户外广告规范管理等工程,以及大气、水环境、噪声等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改善环境 效益优先
        泰宁县十分注重推进环境建设,坚持效益优先 着力推进环境管理的日臻完善,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加快招商引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泰宁县适时启动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市区及工业园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对水体、耕地的污染问题,将大大提高杉溪和金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泰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泰宁县城区环境和市政设施各项指标已全面达到福建省园林县城考核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城区地表水各项指标均符地表水II类标准,金湖水水质均达到GB3838--2002III类标准。在污水、垃圾处理方面,规划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完成管道铺设75%,计划2008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场已完成BOT招商引资,近期可日处理垃圾80吨,无害化处理率92%以上,该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在市政设施方面,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2.1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8.3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8辆,万人拥有公厕5.55座。
         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让城市成为绿色家园,已成为每个泰宁人共同的心愿。如今的泰宁,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美在画中。开展园林县城建设,功在发展、德在惠民、意在和谐、志在长远。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泰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泰宁的天也一定会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泰宁一定会建设成一个繁荣、和谐、开放、美丽的县城。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2
 
创建园林城市宣传片解说词:长河公园建设简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默心,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游览国内第一个以太阳能为照明光源的公园--长河公园。
 其名字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德州之名。它位于我市河东新城,西邻锦绣川风景区,东邻河东大街,南北两侧分别是我市主干道东方红路和三八路,杏园路从公园中间穿过。长河公园是我市河东新城一个中心三条轴线八个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向的生态轴,也是我市总体规划中西连新湖风景区、锦绣川风景区,东接文化中心的中心绿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我市老城区和河东新城的纽带。
 公园于2006年6月建成,规划面积1800亩,净用地1500亩,其中水面400余亩,大小岛屿20个,约60余亩。是国内第一个光电公园。该公园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打造“中国太阳城”城市品牌,整个公园的照明系统全部采用太阳能技术,目前已安装庭院灯72盏、景观灯12盏、草坪灯400多盏。太阳能光电灯由太阳能电池板、照明灯和控制系统等组成,不需要外接电源,广泛适用于公园、绿地、道路和广场等公共场所。照明灯在试用后,性能十分稳定,即使连续四五天阴雨,也会照亮不误。夜晚漫步长河公园,一排排精致的庭院灯、景观灯和草坪灯,点缀在草坪与绿树间,一夜的照明却不耗费一度电。
  公园的设计由上海日兴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设计采取了中西结合的造园设计手法,利用明确的轴线关系及钢结构景观建筑,突出公园的现代化特点。利用大的水面、大的绿化,突出中国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亦有小桥流水穿插其中,重点突出生态型和现代化,以和我市河东新城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的定位相吻合。在绿化配植上,突出了植物的多样性。整个公园设计植物品种150余种,并尝试引进水杉、银杏、白皮松等景观树种,使公园兼具了植物科普的特点。因此,长河公园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型的,集科普、娱乐、运动等功能的综合性休闲公园。
  公园由三部分组成:自西向东,最西侧为山地景观区,堆土成山,高约20米,四周由山路、溪水环绕,可以登高望远,西可俯瞰老城区,东可观看河东新城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景象。自规划中的七号线到杏园路为自然生态区,主要由城市湿屿、现代都市田园、小西湖及8个景观节点组成。设计上采用自由曲折的岸线、自然的生态湿地、大面积的生态草原及起伏的地形展示一种原始的、生态的自然景象。第三部分为现代都市景观区,设计上采用大的水面、规则的岸线、现代的景观建筑,展示现代文明的城市景观。主要由盛世纪湖、气象观测场、五星级大酒店、时代广场以及多个景观节点组成。
公园的建设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一期工程将城市干道东方红路和谐地纳入其中,对道路的交通、绿化配植及细部节点处理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在各交叉路口,设置合理的交通渠划设施,以利于行人、车辆的便捷通行;人行道首次采用自由曲折的园林压花路面,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道路两侧绿化种植从树种搭配、造型组合上与公园协调统一,形成公园与道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完美景观。
公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市河东新城新的标志性地段,有力地提高河东新城乃至整个市区的城市品味和城市形象,对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式的河东新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游憩的好去处。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3
 
小关创建园林镇专题片解说词
 
这里是中华母亲河黄河。
这里是中华父亲山嵩山。
在黄河的南岸,嵩山的北麓,座落着一个中原名镇——小关镇。
小关镇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1721年,小关始称镇。穿越270余年时间长河,小关镇以其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激越跳动在发展变化的潮端:经济与社会建设比翼齐飞,百姓富裕与环境保护建设共同推进。
    一座绿色的园林化城镇正在中原大地崭新崛起。
    至现在,小关镇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2平方米。
高位推进 全员发动
  小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园林镇创建工作,始终把创建国家级园林镇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幸福”的目标,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型、休闲型、现代化的园林城镇。
  2012年 月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主要分管副职为副组长,城建、财政、环保、交通、国土、农业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园林镇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创建国家级园林镇工作。
    为做到统筹协调推进,经广泛深入调查论证,制定出《小关镇创建国家级园林镇实施方案》。 同时,明确镇、村的工作,将任务具体、分解、下放,落实到责任人,定期督察评比,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在创建推进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创建国家级园林镇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期间,镇创建领导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部门汇报,部署下阶段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诸如市场整治、林木管护、道路保洁、房屋征收等存在的难点焦点问题,并多次组织专项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科学规划  精心打造
    为充分利用小关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使创建工作更好地体现城镇特色和城镇风貌,小关镇切实加强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园林绿地的合理布局和高标准建设提供了依据。重新修编了《小关镇总体规划》,并将《小关镇绿地系统规划》纳入镇总体规划步入实施。在城镇建设中注重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突出城镇文化和地方特色,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家、省市有关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实施绿线管理制度。
    为提高城镇品位和居住环境,打造镇区靓丽风景线,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雅的腾飞广场游园。后又相继建成了中心游园、电信游园和西游园等一批休闲游园绿地,使公园绿地建设进一步贴近了百姓生活。清晨,人们在这里习武舞剑,傍晚,人们在这里跳舞唱歌。每逢节假日,这些游园里更是人山人海,笑语欢歌,人们在尽情宣泄生活的欢乐,享受绿色与阳光。
    为形成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员贡献深厚氛围,设置创建户外广告,利用横幅、标语、彩页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内容和要求,努力营造创建氛围。每年的3月5-10日都要进行义务植树的宣传,组织广大干群投入到义务植树的活动中去。同时,积极开展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单位的创建工作。目前,小关中心小学、张庄村委、小关村委、小关镇政府、第五高中、无纺布厂、矾土粉厂、小关派出所、楼子沟村委等九个单位已经命名为市级园林单位。获得市级园林式单位占全镇单位总数的35%以上,获得绿化达标单位的达到60%以上。
   在绿化建设中,小关镇立足山水相依,城乡结合的自然风貌,采取开墙透绿、见缝插绿、挖潜透绿等灵活多样形式,抓道路绿化、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绿色覆盖了小关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小关镇共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四旁林木折算标准林面积3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已达70%以上。
    小关专门制定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对古树名木标牌、照相,建立保护档案,从而使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结合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性植绿、管绿、护绿,鼓励村(居)民在家庭阳台、室内外养花,不断扩大绿化空间和范围,使居住区绿地率达到30%,使县城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配套跟进 确保实效
  为巩固创建效果,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园林品位。
    一是扩大道路建设。全镇累计新修和整修道路200余公里,形成了全镇交通网络的新格局。车在树中穿行,人在树下漫步,城镇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和谐相融。
    二是积极实施城镇亮化美化工程。主次干道亮灯率均在99%以上。一路一品,一道一景,显示处小关镇的亮化特色。
    三是加快供水工程、污水处理等公共事业建设。新建蓄水池9座,铺设主干供水管道40000多米,解决了33个村民组1800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水污染处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四是加强环卫设施建设。现有密闭式环卫保洁车30辆和生活垃圾转运车2辆;生活垃圾收集压缩中转站1座;在全镇各村建设地埋式垃圾中转站51个;公厕6座;果皮箱50个;垃圾池200个。
    五是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小关镇坚持“建管结合,管建并重”的原则,成立了城管队伍,环卫队伍、绿化队伍等专业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小关镇村镇管理考核细则》,落实门店“五包”责任制,营造了良好的镇区秩序。
  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国家级园林镇创建活动,提高了小关镇的品位,改善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投资环境,使小关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留恋于今天的小关镇,你会发现,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里“镇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质朴的小关人民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众志成城,正以百倍的信心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4
 
创省级园林县城汇报专题片解说词
 
  威县,“运道东开、鲧堤北障”、“壤连八邑、衢通四方”。
  威县,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5镇11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8万,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9.8万。
  2009年以来,按照“国家重点棉纺织基地、华北新兴商贸城市、冀南区域次中心城市、农畜产品加工集散地、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目标,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一座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冀南大地迅猛崛起。先后荣获“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中国绿色名县”、“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创省级园林县城,建绿色生态家园。
  2009年以来,威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政府县长的高规格创园指挥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为推进创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威县绿地水系专项规划》,并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确定了“一环、二轴、三心、四园、五湖、六点”的绿化水系布局,勾勒出一个碧水环绕、绿树成荫、花草相映、景色怡人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新县城。
  在创园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规划,先后出台了《威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威县绿线管理办法》、《门前“三包”责任制》等文件,成立了威县园林局,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齐创共建的良好格局。
  扩充总量  彰显绿色生机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的绿化血脉。威县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绿化更新与改造结合,做到建一条、绿一线、美一路。
  三年来,投资1.3亿元完成了晨光大街、振兴大街、长城路、燕山路等30余条主次干道绿化,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2%,干道绿化带面积占总面积的29.5%,实现了主干道两侧乔、灌、花、草、藤合理搭配,构建了一街一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城市道路绿化格局。
  中华大街被评为省级园林式街道,振兴大街、开放路被评为市级园林式街道;在机关单位和住宅区,则致力打造温文雅静、生机盎然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先后建成市级以上园林单位和小区39家,占总数的86.6%;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还绿、大树增绿、花卉衬绿、盆景添绿、立体挂绿等措施,实现了居民生活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化面积达到29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4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7%和36.8%,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和郊区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城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打造精品  走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生态威县,打造绿色家园。
  县领导率先垂范,每年都带领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参加义务植树,开展认建、认养、认管等绿化活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全面推行义务植树登记卡管理制度,公民履行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7.05%,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苗木繁育,建成“全国重点优质毛白杨繁育基地”、“绿之源苗圃”,生产绿地面积达到132.4公顷,品种128个,自给率达到84%,苗木生产和绿化使用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大力实施公共绿化工程,开放路带状公园5公里,融古典与现代元素,打造了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大道;人民公园占地10.7公顷,鲜花水榭、楼宇亭阁与博物馆、影剧院、人民广场遥相呼应、相映生辉;金水河生态景观带11公里,小桥流水、绿树倒映,是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之河、财富之河、希望之河;环城背景林带全长30.8公里、绿化宽度100米,造林面积5664亩,植树38.2万株,是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
  在县城街道节点部位,还建有30余处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游园和绿地。
  对栽植于明永乐年间见证威县历史、沧桑巨变的固献古柏、枣园古柏等古树名木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实现了古今文明的完美交会。
  强化基础  提升城市承载力为加快园林城市建设进度,县委、县政府投资12.4亿元,实施了城区路网、街道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街道亮化等工程,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平方米,主要街道和重点部位做到全天候保洁,城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6%,街道亮灯率达到98%以上;新建住宅小区集中供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80%;万人拥有公厕3.6座,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5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按照“50年不落伍、100年不淘汰”的标准,投资10亿元高标准建成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影剧院、仲夷中学、中医院、四星级酒店、汽车客运站、会展中心等一批精品市政工程,打造了城市亮点。
  开展以户外广告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为重点的市容市貌集中整治,施工工地全部封闭围挡作业,2011年达到和好于二级天数318天;在城区重点部位设置义和团运动、鼎盛千秋、世纪腾飞等雕塑20多座,形成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雕塑群,树立起了蓬勃向上、生态和谐的大县形象。
  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让城市成为绿色家园,已成为每个威县人共同的心愿。
  淳朴好客的威县人正用不懈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以“自强、包容、诚信、担当”的威县精神,书写着创建园林城市的精彩华章。
 
 
创建园林县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5
 
花红柳绿满城香
——眉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纪实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东望楼观,南毗太白,西连岐山,北界佛都,是西周部落最早发祥地之一,与今日邻县扶风共称“邰国”。公元794 年,秦庄公在此筑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全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2乡,155个行政村, 县城规划区范围含首善镇和八个行政村,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县城西距宝鸡市65公里,东距省会西安市120公里,310国道、西宝高速、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公路穿境而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荣获“省级教育强县”,“省级双拥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有“中国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第一砖机城”之美誉。
  2008年以来,眉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山水生态园林县城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型,休闲型,现代化的园林县城,截至目前县城绿地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省上规定的八大类43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部分指标超过了省级园林县城考核验收标准。
  精心谋划
  绿色是城市的肤色,园林是幸福的摇篮。历届眉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把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县城当作一项重点惠民工程来抓,2010年3月成立了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建设、财政、林业、环保、水利、交通、执法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专题会议,认真制定了《眉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实施方案》和《眉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乡镇部门和单位工作任务,与重点部门、单位签订了创园目标责任书,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定期深入,包抓路段,认真协调解决市场整治、林木管护、道路保洁、房屋拆迁等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突出科学创园,多次聘请专家教授作生态园林县城讲座,同时利用媒体、简报、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创园工作,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按照省厅、市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大整改力度,促进了创园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学引领
  眉县创园领导工作小组按照设施完备、条块结合、点线相间、景观效果好、园林气息浓的原则,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和《眉县县城总体规划》要求,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据《陕西省园林城市标准》和《陕西省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编制完成了《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县城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绿地分类、树种及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眉县的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合理的确定了“一环,二脉,三轴,五核,八园,多点,网状”连接的城市绿地布局,现已建成景贤路绿化带,美阳广场,城西游园,张载园,城西三角绿地,渭河大桥桥头台园,县政府中心广场七处公园绿地。计划建成沿姜眉路、北环路、南环路道路绿化带以及带型公园,形成城市外围重点绿色景观带,规划在渭水、干沟河两岸设滨河生态绿化带,使其成为城市赖以“呼吸”的绿色走廊,形成以面状绿化为基础,以片状绿化为重点,以点状绿化为点缀,以线性绿化为纽带的城市绿地系统。目前,已建成的七处绿地公园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中心。全县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旅游度假圣地,张载祠,褒斜古道等旅游名胜为支撑的园林区域正在形成。
  成立眉县园林绿化管理站,不断加强县城绿化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眉县城镇绿化管理办法》、《眉县城镇绿化管理细则》、《眉县建设项目绿色图章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为加快县城绿化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和保证,杜绝了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等事件的发生。
 
  完美打造
  眉县在绿化建设中,坚持采取开墙透绿、见缝插绿、挖潜透绿、破硬植绿、大树进城等工程,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和单位庭院绿化工作;采取基地绿化方式与广场公园绿化紧密结合,山水相依,城乡结合的自然风貌,恰当运用现代造园手法,积极打造示范园林景观。眉县地处秦岭北麓,紧邻渭水,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有利于北方多种植物生长,因此,在城市绿化配置中,始终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多层次相结合,植物栽植始终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兼顾了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同时也兼顾了经济效益,做到了适地适树,既丰富了城市景观,增添了自然美感,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绿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效益。近年来,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援助,单位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标准投资6亿多元,一是投资兴建了张载园、北干渠景贤路北段和英雄沟绿化工程、县体育场内的植树种草绿化工程、美阳街西段、省石头河管理局留守处南侧空地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快了滨河公园筹建步伐,截至2010年10月底前完成一期绿化工程建设,增加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二是在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开展绿化达标活动,先后创建了县级机关大院、县电力局、宝深集团、槐芽中学、眉县中学、眉县职教中心等6个省级园林式单位;创建了县城关二中、县环保局、县消防大队、皇城集团、县人民医院等15个市级园林式单位,使市级以上园林式单位占城区单位总数的30%以上,县级园林式单位占城区单位总数的60%以上,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60%。;三是结合文明家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性植绿、管绿、护绿。组织东关村、西关村和东、西社区村(居)民在城中村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栽树种草,绿化美化环境,消灭城中村、背街小巷绿化的空白点,鼓励村(居)民在家庭阳台、室内外养花,不断扩大绿化空间和范围,使居住区绿地率达到30%。四是依托槐芽陕西省西兰花基地,建成县城中心苗圃3个,面积近1万平方米,苗木品种达50多种,基本上满足了城乡苗木需求;五是完成了南山退耕还林、北塬坡地绿化、乡村道路及田网绿化,环渭河两岸、干沟河绿化林带、宝深老厂西路、姜眉路、环城南路道路绿化,这些成为县城的绿色屏障,3年来共植树2000多万株,群众每年植树人数达8万人以上,年人均植树7棵,树木成活率、保存率达97%,尽责率、认养绿均达100%。使县城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了。
 
  生机勃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园林品位。一是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兴建改建5 条道路,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3年来累计投资 多万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二是积极实施县城亮化美化工程,更换安装各类各式路灯 800多盏,主次干道亮灯率均在99%以上;三是加快公共事业发展,投资 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投资 多万元完成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6%,投资 多万元完成了天然气气化工程,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加大了城区网络供水建设工程强度,完成了水污染处理工程,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城区现有洒水车2辆,垃圾拉运车1辆,清运车3辆,钢制垃圾桶20个,果皮箱310个,公厕11个,平均万人拥有公厕4.1亩,城区人均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提高了眉县县城的品位,改善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投资环境,使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眉坞,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繁荣的景象,太白酒业,社会水泥,宝深、皇城砖机,老牛面粉等多家国内知名国营和私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基地也已落户眉县青化乡。
  今天的眉县县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体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新格局,勤劳质朴的眉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三个代表”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众志成城,正以百倍的信心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创卫办)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